滿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卻抬頭看月亮。
這無人不知的經典話語,讓很多人覺得《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熟悉而又陌生。書中許多經典話語大家耳目熟詳,但卻很少有人從頭至尾好好看過這本書,大多是通過一些書評對它有大致的了解。而我對它產生興趣,是因為很少看到讀者評價如此兩極分化,即:愛著愛不釋手,恨著唾棄不及。
這本書是英國作家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講述了原本平凡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他家庭美滿、工作穩定,過著世人眼中的舒適生活,但是卻在步入不惑之年后,為實現心中的繪畫夢想,拋妻棄子離家出走,放棄了曾經令人艷羨的家庭和工作,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尋找心中的“月亮”。最后,雖然在貧困和惡疾中死去,卻留下一連串驚世杰作。書中只字未提月亮與六便士,但所有看過書的讀者都認為,書名中的月亮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遙不可及的理想,它高潔、明朗迷人,但高高掛在天上,令人無時無刻的神往。而六便士是代表現實和世俗的名利。
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讀者贊美和欣賞主人公為追求自己心中的月亮,舍棄穩固的經濟基礎和舒適的家庭生活,甘愿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貧苦日子;有讀者欽佩他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身患麻風病,眼睛瞎了,窩在一間破屋里依然盡力創作,那種對實現夢想的執著和熱情;更有很多讀者質疑和謾罵,包括我自己都無法認同主人公為自己的理想對感情與倫理道德的踐踏,他舍棄妻兒、背叛朋友、不尊重他人的混蛋行徑讓人極度厭惡,放到我們現在來說,他就是三觀不正、道德敗壞的極品渣男。
對于追求月亮還是六便士,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有人愿意去撿地上的六便士;有人愿意犧牲一切,九死不悔地去尋找讓他神魂顛倒的月亮。就像理想和現實,幾乎我們所有人都會面臨,也需抉擇,而且可能無時無刻的出現,沒有人可以逃避和幸免。因為世界在不斷變化,生活的方向在不停改變,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愿孤注一擲選擇理想,寧愿選擇相對穩妥的現實,也就是低頭去撿生活的六便士。少數人能夠抬頭看月亮,選擇全力以赴,追求心中超凡偉大的理想。只要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一切選擇都值得尊重,沒有什么值得與不值得。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不能終日仰慕月亮,卻看不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想想我們小時候,長輩經常問的一個問題:你長大以后想做什么?我們的回答與我們現在的處境很少相同,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一次次為六便士卑躬屈膝,只為追求世俗意義的成功,來紓解沒有抬頭看月亮的遺憾和失落,但還是有多很人竭盡全力最終落個唏噓的結果。
我們無法拋棄六便士而單單去抬頭看月亮,但還是可以尋找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平衡點,在俯下身去撿起滿地的六便士時候,也能抬頭去看一看月亮。我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照顧好家庭,物質允許、衣食無憂的同時去追逐曾經的夢想,雖然挺遙遠,經過我們的努力也可能實現。(軋鋼廠 薛劍潔)